
朝阳楼原名迎晖门,亦称东门楼,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(1389年),为当时建水城的东城门楼。朝阳楼与北京天安门的建筑风格类似,有“小天安门”之称。
楼有三层,由48根合抱粗的大木柱和许多粗大的楹梁接合形成坚固的构架,再以砖石砌成城墙及城门。楼高24.5米,进深12.31米,面阔26.8米,面积414平方米,五开间,三进间,迥廊周通,三重檐歇山式屋顶。在顶层檐下,东面悬有清代书家“雄镇东南”四个大字。西面悬摹唐朝书法家草圣张旭“飞霞流云”狂草榜书。

太和元气坊(正门),属五开间四柱三门道木石牌坊,始建于明万历三年(1575年),清雍正四年(1726年)重建。太和元气即天地间的正气,祥和之气,能养育天地万物。
建水文庙是云南省文庙中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一座,其现存规模、建筑水平和保存完好程度,仅次于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。
建水文庙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(1285年),经明清两代扩建而成。现占地面积76000平方米,坐北朝南,共六进院落,中轴线上有棂星门、大成门、先师殿、崇圣祠、尊经阁(已毁)等建筑。其中先师殿是主体建筑,单檐歇山顶,其中22根外檐柱为整块青石雕成,工艺精湛。

洙泗渊源坊,为清乾隆四十三年(1778年)重修。为典型的五开间三门道古牌楼建筑。石砌须弥座夹杆石上为巨型石雕龙、麟、狮、象,造型栩栩如生,刻工精致,是罕见的建筑石雕精品,屋面为单檐歇山顶青瓦屋面。
洙水和泗水交汇处即孔子的出生地,后来又成为孔子聚徒讲学的场所和儒家思想的发源地。“洙泗渊源”,意即儒家学说,起源于山东曲阜,洙水泗水交汇处的孔子故里。

洙泗渊源坊背面,万世宗师牌匾。

洙泗渊源坊石雕。

棂星门,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,通面阔14.6米,进深3.6米,高6.8米。四棵中金柱穿脊而出2米余,柱顶上罩明代青花盘龙瓷罩,下段裸柱上有木刻饰物,保留了棂星门原坊式特色,为全国文庙中少见的建筑形式。
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五十年(1785年)重建。棂星又名灵星、天田星,“主得士之庆”。汉高祖命祭天先祭棂星,至宋理宗景定间,移用于圣庙。

德配天地坊,为五开间四柱三楼单门道牌坊,通面阔16米,进深5米,高9米,现存建筑为乾隆五十七年(1792年)重建。“德配天地”意谓赞叹孔子之德与天地相齐,充满全宇宙。


先师殿,为五开间三进深单檐歇山顶五架抬梁式建筑,面阔27.2米,进深18.5米,高10.8米。四面环廊,七踩重昂斗拱,出檐深远,飞檐陡脊,拼图黄色琉璃瓦屋面,宏伟壮观。极富地方特色的旋子彩画,石木雕刻无不精妙绝伦。
现存建筑为清嘉庆九年(1804年)重建。先师殿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正殿,“四配、十二哲”配享从祀,殿内保存有清代八位皇帝御题匾额和二十二扇木雕屏门,甚为珍贵。

先师殿隔扇门木雕

先师殿檐柱

义路石雕
《孟子·万章下》:“夫义,路也;礼,门也。惟君子能由是路,出入是门也。”

“圣象太平”石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