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签归档:楚雄

禄丰:一场跨越亿年的恐龙之旅

前段时间就打算去禄丰观龙,却遇上了雨季耽搁了几天。在大理古城和巍山古城避雨后,在祥云县和楚雄市停留了两天,最终抵达禄丰。原想深入了解恐龙知识,却发现这门学问艰深且不乏推测,就连博物馆里的介绍也常有“连猜带蒙”之处。尽管如此,禄丰之行仍让我近距离感受了这些史前巨兽的魅力。

以下是我在禄丰恐龙谷看到的一些恐龙化石和相关介绍:

阿纳川街龙,这是一只生活在中侏罗世(距今约1.58亿年)的蜥脚类植食恐龙,体长27米,身高6.5米,出土于禄丰恐龙大遗址。还有一只体长32米的,因为完整程度不如这只,故未展出。

姜驿元谋龙,同样是中侏罗世的蜥脚类植食恐龙,体长17米,身高3.6米。它前方就是上面那只阿纳川街龙粗壮的尾巴,后方是一只和它同时期发掘的元谋盗龙。

中国龙属,旧称中国双脊龙,是生活在早侏罗世的兽脚亚目肉食恐龙。它是一种二足行走的坚尾龙类,发现于云南禄丰组。此种恐龙曾被误认为是双冠龙,现已正名。

恐龙军团,馆内展示的恐龙群,多为植食性的禄丰龙。

恐龙军团,很是壮观。

盘古盗龙,一种兽脚类肉食恐龙,生活在早侏罗世(距今约1.8亿年)。

大遗址内未开发区域,展示了禄丰恐龙大遗址尚未开发的原始地貌。

剑龙头骨,这种鸟脚类恐龙生活在早侏罗世。尽管体型庞大,但剑龙的大脑却非常小,甚至不如狗的尺寸,颅腔比例远小于当时所有已知恐龙。

云南龙颈骨,属于生活在早侏罗世的植食性恐龙。

巨型禄丰龙头骨,一种早侏罗世的原蜥脚类恐龙。

元谋盗龙头骨,一种中侏罗世的兽脚类恐龙。

蛇颈龟,同样生活在中侏罗世。

禄丰龙前肢,属于早侏罗世的原蜥脚类恐龙。那三个大爪子主要用来抓握嫩枝或在站立时辅助支撑,而不是像兽脚类那样撕咬猎物。

禄丰恐龙大遗址馆在远方静静矗立,守护着这些史前巨兽的秘密。看着馆中琳琅满目的化石,以及那些尚未挖掘的遗迹,我不禁思考:为什么这么多不同时期、数量庞大的恐龙会集中在此?这片土地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,让它们在此繁衍生息,又最终在此长眠,成为亿万年后的地质奇迹?

古桥览胜:禄丰星宿桥与丰裕桥的建筑艺术

星宿桥位于禄丰市金山镇星宿公园内,因位于原县城西门星宿江故道上,故又俗称“西门大桥”。

桥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(1614年),清康熙三十九年(1700年)、四十二年(1703年)、四十六年(1707年)三次冲塌,三次修复。雍正五年(1727年)冲塌,道光五年(1825年)禄丰琅井人杨安园致仕回籍,首倡捐银修建,同时募化往来官商,历时6年收银万两,于道光十二年(1832年)落成。

该桥为七孔尖拱石桥,呈东西走向,横跨星宿江。通体用红砂石间石灰掺糯米浆砌筑,总长118.8米木坊至石阙间全长126米,含引桥长138.2米,宽10.54米。总跨距97.6米。单孔等跨10米。拱圈纵联砌筑,桥墩为船形,长18米,宽4.3米。

桥东重檐琉璃脊牌楼,四柱三门,斗拱飞檐,高12米,宽11米,中门额“星宿桥”正面为滇南使者伊里布楷书,内面为云贵总督阮元篆书。坊有柱联两联。

桥西石阙,十柱九门,高8米,宽12.3米,阙额“坤维永镇”。有柱联五联。阙碑九块,其一为道光十二年《修星宿桥碑记》,其余八块功德碑记载有清道光时滇西军事、行政机构名称164个,滇西商号名称493个,禄丰市的村名、地名上千个。

桥面宽10.54米

桥东石狮

桥东牌坊须弥座夹杆石雕

拱顶石雕东一南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