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签归档:古桥

人文景观:万古安澜洛阳桥

前段时间,我在建水一睹双龙桥的雄姿,并在返程的小火车上远远望见了乡会桥。这两天又深入了解了禄丰的星宿桥丰裕桥,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多年前在泉州见过的洛阳桥顺济桥遗址。这些古老的桥梁,串联起了我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。

洛阳桥,又名万安桥,是位于泉州市的洛阳江入海口处的一座跨海石桥,同时也是中国境内第一座跨海石桥,有“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”之誉。

该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(1053年),嘉祐三年(1058年)时任泉州知州的蔡襄开始主持造桥,通过筏型基础和种蛎固基解决了包括铺桥面、建桥墩在内的多个难题。嘉祐四年(1059年),洛阳桥正式建成,蔡襄亲自题写《万安桥记》。此后历朝历代洛阳桥都曾历经修葺。南宋时期,洛阳桥的护栏外增设多座佛塔和风水塔。

该桥长1200米,共有46个桥墩,北侧位于惠安县境内,南侧位于洛江区境内,桥的中段建在一座名为中洲的江心岛上。桥上及中洲上共建有包括佛塔、护塔神像等多种附属建筑。

顺济桥遗址,位于泉州城南晋江江面上。始建于南宋嘉定四年(1211年),为泉州知州邹应龙以来泉的外国商人资金建成。桥呈东西走向,原结构基础采用全河床抛填块石和条石,桥墩为干砌条石,上部结构为石梁,两侧有扶栏,花岗岩梁桥,长约150余丈,宽1.4丈,桥墩31个。

造桥时,泉州古城南门(徳济门)内有奉祀海神妈祖的天后宫,原名顺济宫,顺济桥因此而得名。顺济桥建成后历代多有修缮,现仅存部分桥面和桥墩11个,其中西侧残留6个桥墩及连续的桥面,东侧残留4个桥墩及部分桥面,中间部分仅余1个桥墩尚残存有一定高度,其余桥墩仅在低潮期间可露出部分石块。

古桥览胜:禄丰星宿桥与丰裕桥的建筑艺术

星宿桥位于禄丰市金山镇星宿公园内,因位于原县城西门星宿江故道上,故又俗称“西门大桥”。

桥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(1614年),清康熙三十九年(1700年)、四十二年(1703年)、四十六年(1707年)三次冲塌,三次修复。雍正五年(1727年)冲塌,道光五年(1825年)禄丰琅井人杨安园致仕回籍,首倡捐银修建,同时募化往来官商,历时6年收银万两,于道光十二年(1832年)落成。

该桥为七孔尖拱石桥,呈东西走向,横跨星宿江。通体用红砂石间石灰掺糯米浆砌筑,总长118.8米木坊至石阙间全长126米,含引桥长138.2米,宽10.54米。总跨距97.6米。单孔等跨10米。拱圈纵联砌筑,桥墩为船形,长18米,宽4.3米。

桥东重檐琉璃脊牌楼,四柱三门,斗拱飞檐,高12米,宽11米,中门额“星宿桥”正面为滇南使者伊里布楷书,内面为云贵总督阮元篆书。坊有柱联两联。

桥西石阙,十柱九门,高8米,宽12.3米,阙额“坤维永镇”。有柱联五联。阙碑九块,其一为道光十二年《修星宿桥碑记》,其余八块功德碑记载有清道光时滇西军事、行政机构名称164个,滇西商号名称493个,禄丰市的村名、地名上千个。

桥面宽10.54米

桥东石狮

桥东牌坊须弥座夹杆石雕

拱顶石雕东一南侧